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农业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强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以便捷高效作为新要求对其进行健全与优化,不仅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保障。用绿色服务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是中国从“大国小农”迈向“大国强农”的重要动力。1.促进农业技术的绿色转型。相较小农户而言,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拥有技术、装备、资金等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新技术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用与推广,降低农业生产的外部影响,助力农业技术绿色转型。应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积极研发、优化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宜机化率,降低绿色生产技术的成本。完善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降低社会化服务推广绿色技术的交易成本和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风险。2.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作为链接农业生产主体与其他经营主体的中间组织,可以有效降低作物秸秆、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养殖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交易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绿色转型。应积极培育致力于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加速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通过种养结合提高粪肥利用率,推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3.促进农产品绿色转型。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生产标准化,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助力农产品绿色转型。应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绿色生产要素的供应服务,以及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服务,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创新是源动力。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智慧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方向,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1.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支持。例如,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下属智慧农服集团发挥供销网络优势,开展农资供给使用、水稻多环节托管、柑橘智慧化果园建设服务,截至2023年底共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6个,社会化服务面积近140万亩次,帮助近1万户农户增收,探索了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径。2.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对土壤、作物、气象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通过社会化服务,加快推广应用物联网、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例如,黑龙江省萝北县通过“现代农机+智能装备+数据管理”模式,实现对耕、种、防、收等环节的实时监管,助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3.开展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涵盖气象、土壤、作物生长、市场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种植决策和市场分析依据。应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的纽带作用,对农业大数据开展深入分析和充分利用,为用户提供各类数据服务。例如,陕西省渭南市福康大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助力生产托管提档升级。该公司构建数字农业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农户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该平台还能预测市场趋势,为农户提供销售策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分工,是提升生产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1.成立服务联盟,提高服务效率。应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合作与联合,建立服务联盟,打破单个主体服务能力的局限,共同开发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产品,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例如,河南省信阳市、湖南省邵阳市等地成立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进一步集聚农资、农机、金融、保险等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同质价优、同价质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科技含量。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紧密合作,实现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既可以为前者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也能将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例如,西南大学与重庆市多个区县合作,建立科技小院,为当地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提供绿色生产服务。其中,在铜梁区蔬菜科技小院的助力下,当地辣椒种植肥料用量减少一半、产量增加15%,单季每亩辣椒增收1000元左右。3.打造全产业链服务,增强整体竞争力。社会化服务主体从种子供应、种植指导、田间管理、农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等,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能够有效衔接农业生产上下游,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安徽金色家园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开展“大托管”服务,为村民提供耕、种、管、收、储、加、销等各环节托管服务,村民每亩地平均可节约成本240元/年。从“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转型的过程中,服务小农户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战场,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提升其可获得性显得尤为重要。1.建立乡村服务站,实现农业服务下沉。在乡村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是实现服务下沉、贴近农户的有效方式。服务站应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市场信息、政策解读等服务,指导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2.开展流动服务,拉近农业服务距离。针对那些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而难以享受到常规农业服务的农户,组织专家团队提供定期巡回服务和远程指导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助力打通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例如,江苏省农学会利用便携式远程诊断系统,能够采集现场音视频、气象、水质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远程会诊中心,专家团队实时查看并提供指导和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户的技术难题,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应急响应能力。3.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农业服务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农业服务APP、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成为提升农业服务可及性的新途径。这些平台可以提供在线咨询、远程诊断、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推送等功能,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户提供更加精准的生产建议和管理方案。例如,大疆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开发农业服务APP,为农户提供在线咨询、远程诊断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利用无人机和AI技术生成农田高清影像,分析作物生长情况,指导农机自动化作业,并监管作业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与创新。为进一步发挥这一体系的作用,政府需要从多个层面提供支持。1.要素方面。应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所需的关键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如土地、资金、技术等。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数智技术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2.财政方面。应通过用能补贴、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措施,降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增强服务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知识水平,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3.宣传方面。应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服务的认识和接受度,促进服务的普及和应用。通过各种媒体和公共平台,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来。